央视网消息:今天(12月2日),多地丰收喜讯频传,从广西的甘蔗、山西的莲藕到云南的咖啡豆,居民的“糖罐子”“菜篮子”“水杯子”供应有保障,浓浓“烟火气”中,我们也看到了蓬勃发展的活力,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不断释放潜力,传递着经济运行的积极信号。
广西崇左:甘蔗收获季到来 制糖企业加工忙
眼下,甘蔗新榨季到来,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基地和食糖主产区,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占全国60%左右。在广西崇左市,糖料蔗收割、榨糖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彬桥乡甘蔗种植基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忙碌着来回穿梭。一台小型收割机一天能收割60吨的甘蔗,效率大约是人工的60倍。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糖料蔗机械化种、管、收工作,有效缓解甘蔗采收用工难问题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收割速度。
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彬桥乡岜苗屯蔗农 周富金:今年我家种有28亩甘蔗,预估产量160吨。我选择机收,效率比较高,现在一天能收60吨。
为了迎接新榨季,当地很多制糖企业通过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设备、提升工厂智能化水平等方式,提升生产运行效率。
广西崇左市龙州某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 刘敏奇:这个榨季,我们计划压榨甘蔗量150万吨左右,如果按照产糖率13%预测,计划产糖19.5万吨。
2023年,崇左市完成糖料蔗种植面积406.49万亩,目前榨季各项工作正在安全、平稳、有序开展。
山西临猗:万亩莲藕迎丰收 市场供销两旺
入冬后,山西运城临猗县黄河岸边的万亩莲藕迎来丰收,藕农们趁着晴好天气加紧采收。
在临猗县万亩莲藕种植基地,采藕人们身着连体防水服,手持高压水枪,在水田内劳动,凭借经验,藕农们经过一番摸索,一段段白嫩粗壮的莲藕浮出了水面。
田垄上,工人们正在将刚刚起水的莲藕分拣、冲洗、打包、装车,由于黄河滩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当地产出的莲藕深受市场青睐。
近年来,临猗县结合黄河滩地资源优势,大力打造莲藕特色种植基地。目前,莲藕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
云南保山:13万亩咖啡鲜果丰收 品质提升价格上涨
云南的咖啡产量占到全国98%,这些天,在保山市,13万亩咖啡鲜果陆续迎来采收。随着咖啡品质不断提升,价格也呈现连年上涨的趋势。
在保山隆阳区新寨村,咖啡果逐渐变红成熟,咖农们正在分批采摘红色的鲜果。种植户邵维宾今年种植了600多亩咖啡,去年产量超过400吨,持续上涨的咖啡价格让他对产业前景十分期待。
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新寨村咖啡种植户 邵维宾:现在已经有收购商在收购了,我们村咖啡豆鲜果现在的价格在4.2元—4.8元(每公斤)之间,价格都逐步在上涨,咖啡生豆去年最高价格卖到了37元每公斤,预计今年不会比这个价格低,有可能会突破40块钱一公斤。
咖啡价格的上涨主要得益于精品咖啡品种的改良换种。近年来,(当地)推广种植了波邦、瑰夏等40多个优质品种,咖啡精品率达到了40%。此外,咖农对咖啡的精细化耕作管护以及加工方式的优化转变也进一步提升了咖啡的品质。
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副会长 胡路:从过去传统的水洗,现在提升到了水洗、日晒、蜜处理,所以咖啡品质有了极大提升。
近年来,云南省将129万亩咖啡列为重点产业之一培育打造,推动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双提升,咖啡鲜果和咖啡豆价格持续上涨,同2020年相比,鲜果从每公斤2元提升到现在的4元多,咖啡豆从每公斤10多元提升到30多元,价格成倍增长。
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记者 宋宇晟 李金磊)在光伏板下种植生态作物,打造“棚下养殖、棚上发电”的新方式;通过高空风能产生绿电;将秸秆变成乙醇,再变成航空燃油……在首届链博会清洁能源链展区,这样的“清洁能源图景”为观众展现了一幅绿色生态画卷。
“牧光互补”产生双份绿色
在内蒙古的草原上,“牧光互补”正成为能源开发与畜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所谓“牧光互补”,就是将太阳能光伏转换发电与养殖牧场结合起来,在太阳能光伏板下种植牧草用于放牧,打造“棚下养殖、棚上发电”的新方式。
双良新能科技(包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建群介绍,这种模式也是在光伏建设过程中逐渐探索出来的。
“我们发现光伏板能抵挡夏天强烈的日晒,晚间光伏板温度降得更快,部分露水可以通过光伏板滴落到草场,这些都更有利于牧草成长。同时,牛羊等牲畜可以在光伏板下穿梭走动。”
双良供图
叶建群告诉记者,“牧光互补”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草原土地,促进畜牧业更好发展。“两相结合,我们既得到了绿色的电能,又得到了绿色电能下成长的绿色牧草,从而更有绿色的畜牧业,得到了双份的绿色。”
如今,中国光伏产业贡献了全球市场超过75%的光伏组件。作为该产业链的参与者,叶建群认为,中国的光伏产业链应该是世界的光伏产业链。
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光伏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企业不仅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而且在制造设备、技术路线领域的更新非常快。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光伏产业可以脱离世界光伏产业链而独立存在。
叶建群表示,在光伏产业领域,国内企业会与国外企业在共同研发新技术路线、不同设备应用方面存在合作空间。“未来包括我们在往下游继续延伸的过程中,还会与国际市场、其他国家有很多协同配合的空间。”
让能源变“清洁”的新方法
在链博会现场,记者也注意到很多带有创新性的清洁能源项目。
中国能建展台展示了高空风能发电项目。在安徽绩溪,中国能建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国内首创的高空风能项目,利用伞梯式结构降落伞组吸收高空风能,再通过缆绳带动地面的机器转动,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该项目正在建设阶段,预计今年将实现利用高空风能发电。
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01/5a1949daa37a4bcc9ea580b6145ec373.jpg" alt="图为观众参观中国能建展台上的“未来之城”模型。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
图为观众参观中国能建展台上的“未来之城”模型。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此外,中国能建已在湖北应城、山东泰安、辽宁朝阳、甘肃酒泉等地落地了一批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系统效率可达70%以上。
“通过这些具有前瞻性试验性的技术,我们深度嵌入到新能源供应链体系当中。”中国能建国际建设集团南亚区域总部市场投资部副总经理燕楠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传统能源行业也在积极转型。今年4月,霍尼韦尔宣布其乙醇制航空燃料工艺技术正式在中国上市。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介绍,公司开发了不同的技术路径。霍尼韦尔可持续航空燃料工艺适用于包括地沟油、藻油、废弃脂肪、非食用植物油、乙醇以及电子甲醇等在内的各类可再生原料,由此制成的可持续航空燃料能够直接替代传统燃料,不需要改变飞机技术或燃料基础设施。
图为首届链博会霍尼韦尔展台。霍尼韦尔供图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峻,以低碳化、无碳化理念为核心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各国共同选择。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达到全球发电量的35%。
他表示,在此背景下,传统的用能技术、工艺设备将发生颠覆性变革,各种高效用电技术,能源供需两侧智慧化互动技术,以及产品将方兴未艾,产业链供应链脱碳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将对未来的技术工艺、产业形态、就业方向,乃至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01/846769033ab34ee4936df97c8bfbda30.jpg" alt="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
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作为外资企业,余锋表示,霍尼韦尔所关注的自动化、未来航空和能源转型三大发展趋势,与中国本土市场和中国客户的需求高度一致。
他称,霍尼韦尔致力于携手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和推广,助力相关行业实现低碳转型。我们也希望借助本届链博会的新窗口,展示公司在能源转型领域的成熟解决方案和创新技术,携手更多行业合作伙伴,共建、共促、共享,艰巨韧性、灵敏性和可持续性的供应链新生态。
能源融合发展,链接绿色未来。首届链博会清洁能源链的口号是“让地球更美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为守护这份绿色做出的不同努力。上下游融合赋能,让清洁能源社会效益不断显现。(完)